再见列宁

goodbye-lenin

  看了这部片子就知道自己又给自己布置了个作业,必须写点什么,想不到题目就用这个最有震撼力的片名来代替了。
  当传统的制度在一夜间倾覆,当自己的母亲在对传统祖国的梦境中沉睡,年轻的主人公选择了撒谎,一个又一个越来越大的谎言,最后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片中说的“把整个柏林都装修一遍”的效果。而他的母亲也在半信半疑中、在真相已经揭开一角之时,安然离去了。
  这是一部好片子,它好就好在,这是一部各取所需的片子。

  有人会说,这是一部悲剧,在光明已然来临的时候,在黑暗中沉睡过久的人不得不在谎言中生存,才能避免过大的心理冲击,不仅仅是他们的母亲,也包括那一群片中所谓“遗老”。对民主,对自由的压抑,让人们已经习惯于奴化和缄默,如同深埋在洞穴中的动物不能见阳光一样。
  有人会说,这是一部喜剧,它表现了在过渡中的人们的心态和生活方式,表现了一个“遗老”的故去和一群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是颇具有象征意义的。疯狂的世界杯、漫天的焰火,不仅仅是表达一个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归的欣喜,也表现一种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有人会说,这是一部温情正剧,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爱,即便这种爱要与整个社会大潮、与历史变迁为敌,即使要将整个国家“包装”了给母亲看,也是在所不惜的。
  有人会说,这是一部历史和政治剧,表达了对历史的重新设想(片中那些假新闻,如果是真的会怎样呢?),表达了对历史的疑问、假设和思考。
  还有人说,这是一部荒诞剧,它不想表达什么,也不想说明什么,它的意义就在于,让你感受一个时代的荒谬,一个国家的荒谬,类似于我们所见到的很多表现文革的作品,没有哭诉,没有愤懑,只有淡淡地记述,毫不关己的记述。

  这是我一贯相信的,最好的艺术作品,没有答案,只有疑问和思考。
  我至今想不通,剧中有多次已经允许母亲了解这一切的真相,甚至我多次以为她已经了解了;但是在最后,她还是接受,或者表面上接受了那个荒诞的国庆谎言。她为什么要接受呢?我觉得有多种理解:
  一是她没有看穿真相,她在对过去的温情回忆中逝去了,但这似乎说不通,因为片中她多次的若有所悟,最后娜拉对她的讲述,以及她自己对与丈夫分离的痛苦回忆,都表明,其实她并不喜欢,至少并不从心底完全爱戴那样一个体制。
  二是她半信半疑,怀着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怀着对“一切都没有改变”的失望,在国庆的焰火照耀中,黯然睡去。从最后她挣扎着从床上探起身想要看那些焰火,可以看出来。与其说她在好奇,不如说她在向往,向往新的生活,如同楼顶上的那一对青年,他们的心其实是一样的。
  三是她已经完全了解了真相,但是基于对儿子的爱以及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制度压抑过久后的习惯缄默?)而没有说出来,于是她了解了一切,却又不愿意接受新的历史,含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痛苦,也报有对新时代的期冀,离开了。

  这些都有道理。但这是我第一次在看完一部电影后想不出哪个结论是对的,也许这就是这部片子的精髓所在,时代大潮中,旧的也值得人们去温情地忆起,新的也吸引人们去追求,新旧交替之间的奇景,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分辨对错、无法知道自己该站在墙的哪一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