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勇敢地伸出手

fight_for_happiness

  是的,我就是你们所嘲笑的脑残,自掏腰包去看一个60后写的80后的青春故事,然后哭得睁不开眼。
  是的,我就是你们所不齿的傻瓜,看一个破绽百出的、虚构的故事,然后试图从中矫情地“缅怀”自己的青春。
  是的,这片子剧情上的硬伤实在让人出戏,且不谈文科生为什么读计算机系,也不说为什么女神最终总要嫁一个势利的土豪,最大的硬伤显然来自——如同豆瓣上某位提到的——作为60后的高胖子,认为出国是非常牛逼、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出了国混好了必然不回来,混惨了必然不好意思回来,断然不存在回国发展的可能性。
  这个硬伤如此之大以至于几乎所有人都在纠结为什么申请不了斯坦福不能申请别的学校、为什么两次被拒签就不能去美国、为什么男主去了美国女主就不舍得把他叫回来、为什么男主十年都不肯回国看看等一系列问题,归结起来无非一个问题——遇到这点挫折你就放弃了?这样就是尝试了所有方法了?这点小事就让你们十年的恋情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是的,纵然剧情编排有硬伤,但核心思想是不变的,高晓松想告诉我们的显然就是——错过,往往不需要生离死别的理由,往往不需要毁天灭地的阻碍,人生很多重大决定往往就是小事推动的,青春的荒唐往往不是败在光明顶,而是阴沟里翻船。
  你选择初恋对象,真的是因为她是最温柔、最漂亮的么?你选择文理分班、选择专业,真的是因为你更喜欢、更擅长么?你选择出国、读研、工作、创业,真的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么?人生的选择,其实很多时候只是一念之间,回望时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青春就是这么扯淡,青春就是这么飞快地掠过,毅然决然地留给你永无止尽的悔恨。

  而我想借题发挥的是,既然青春有无数的选项,既然这些选项最终必然会让你后悔,为什么不主动一点、勇敢一点,在选择的时候直面自己的本心呢?
  那个第一次见面就表白的男孩呢?那个把女同学扛在肩上上学的男生呢?那个为了同桌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小流氓呢?那个看了新闻就冲到大使馆抗议的愤青呢?那个在千禧夜去抢别人的相机的疯子呢?那个为了一见钟情的女孩,可以转班、可以发奋、可以苦读出国的傻瓜呢?当十年的恋情终于进入一帆风顺,到了美国的你就因为一通电话而被踹了,你就没有胆量飞回国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么?当从小钟情的女生、毁了你一辈子的女人在教堂里说“我愿意”的时候,你就没有胆量上前说“我不同意”么?
  那个因为吃醋而逞强摔伤的小女孩呢?那个从愤怒的人海中把男生拽回来的女生呢?那个敢于为了男孩而选择厦大的优等生呢?那个敢于在破碎的窗前拉起男孩的女汉子呢?当十年的梦想遇到了挫折,你就没有胆量说给你相处十年的恋人听么?你就没有胆量询问男孩能否再一次为了你而改变人生轨迹么?你就没有没有胆量像十年前一样,牵起男孩的手,一起逃跑么?
  女孩塑造了男孩的青春历程,却觉得柔弱的自己无权去破坏男孩的飞黄腾达;男孩按照女孩的梦想活过了二十年,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再去牵起女孩的手。
  一切都源自于自我摧残式的利他之心,一切都源自于不肯说出自己本心的自卑与胆怯。
  过度为别人着想,也许是对双方共同的一种犯罪。
  青春的爱情应该自私,应该表达,应该将想法传达给那个你想与其共度一生的人。

  高某人也许想说的是,青春就是这样,一句话没来得及说出,就永久地擦肩而过。而我想说,也许只有勇敢地伸出手,才有可能获取你自己的幸福,至少让你在回忆起青春的荒唐历程时,能像《同桌的你》所唱的那样怀着淡淡的青涩,而不是浓浓的心酸。

  豆瓣上怒骂的人群中,有人说这部电影毁了高晓松的经典之作,但我私以为这部片子叫《青春无悔》也许更加合适。你应该先去听一听《青春无悔》这张专辑,然后也许你会意识到你欠这位大叔一个好评。

是谁的声音 唱我们的歌
是谁的琴弦 撩我的心弦
你走后依旧的街 总有青春依旧的歌
总是有人不断重演 我们的事
都说是青春无悔 包含所有的爱恋
都还在纷纷说着 相许终生的誓言
都说亲爱的 亲爱永远 都是年轻如你的脸
含笑的 带泪的 不变的眼

  也许高晓松心目中真正的青春故事是这样的歌词,是比“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更加伤感、更加沉静、更多嗟叹而更少缅怀的,因为他明白青春就是这样不清不楚、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就是这样无可救药地奔向懊悔和错过。
  而我想说,即使青春不可能无悔,也不要忘记勇敢地伸出你的手。